【职场技能提升】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融媒一线:从交通,理解中部地区之“中”

即使你没有专程来过这里

你也一定曾路过这里——

这里四通八达、中路网纵横

即使你没有品尝过这里的代中

胡辣汤、热干面、国调臭干子

你的研行餐桌上也大概率出现过

经由这里运来的东南亚榴莲、欧洲奶酪

家里的看中部快递也很可能在这里中转——

这里

就是中部地区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中部地区以无可比拟的区域区职场技能提升区位优势

快捷发展的交通基建

成为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在陆上、在空中、篇融在江河湖海

挺起中国交通的媒线脊梁

时刻保障中国“血脉”畅通

与世界经纬通达

河南郑州

是国家首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战略叠加城市

不靠边关不靠海

以郑州为一级节点的河南

已逐步形成了我国内陆地区数量最多

功能最全的开放性和功能性口岸集群

汽车整车、进境粮食、从交进口肉类

都是通理这里口岸的拿手“硬货”

位于河南郑州经开区的

郑州新丝路国际港务投资有限公司展厅内

一句标语写着

“一列火车 同步欧洲生活”

消费者在河南郑州中欧班列进出口商品博览中心选购进口商品(2023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丝绸之路只在陆上?

中欧班列只有铁路运输?

在河南,解中统统“格局打开”——

陆上、部地空中、中游戏设备推荐网上、代中海上丝绸之路联动

“一干三支”铁海公多式联运成为国家示范工程

14个境外直达站点、国调7个出入境口岸的货物

逢山坐车、遇水乘船

“上天入地”、马不停蹄地

穿梭往来、相互奔赴

物流指标是虚拟现实体验经济活跃度的风向标

2024年前5个月

中欧班列(郑州)共开行765列

同比呈上升趋势

重载率连续3年达100%

在全国各中欧班列节点城市中位列第一

2023年9月17日,X8202次中欧班列(郑州)停靠在国铁集团郑州局圃田车站。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运贸一体化的特色模式

催生出“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商”的化学反应

通过“直采直运直营”

这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00多家

制造商、贸易商等建立起直接合作关系

“人在家中坐,享用全球货”成为现实

凌晨两点

位于湖北鄂州的花湖国际机场

灯火通明

这里是世界第四个、亚洲第一个

全国唯一一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

平均每周迎来80架次国际货运航班

伴着阵阵轰鸣

“双循环”重要枢纽的脉搏

在黑夜中丝滑而强劲地跳动

2024年6月2日凌晨,工作人员在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准备通过升降平台登机。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目前,花湖国际机场

已开通国际货运航线19条

覆盖比利时、哈萨克斯坦、美国、德国等15个国家

初步构建辐射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国际航线网络

随着一架架货运飞机“展翅高飞”

内陆腹地也能变成开放前沿

鄂州“空中出海口”正在形成

2024年6月2日凌晨,工人在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转运中心进行分拣作业。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75万平方米的“工”字形货物转运中心内

2.3万台分拣设备和长达52公里的传送带

不知疲乏地工作着

整套分拣系统

高峰时段每小时可处理28万件货物

最快仅需5分钟

单件货物便可完成转运分拣

别的咱不夸

先点个赞吧

千里江水向前奔流

从长江到淮河,一幅水龙画卷上

建起一座水路桥梁

它就是引江济淮工程

这是安徽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

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

15个市57个县(市、区)

受益范围7.37万平方公里

2024年6月7日,在安徽合肥拍摄的引江济准工程安徽段,船舶通过蜀山船闸。新华社记者刘力航摄

江水宁静地流淌

而它见证了许多“黑科技”

淠河总干渠渡槽

是一座可上下通水通航的“水上立交桥”

可实现“河上有河,船上有船”的奇观

该渡槽主跨110米、总用钢量高达2.04万吨

是世界上主跨最大的钢结构通航渡槽

渡槽迎水面大体量不锈钢复合板制造

和焊接技术全国领先

攻克了不同钢材之间

同步应对热胀冷缩的技术难题

工程设计质保100年

这是2024年6月7日在安徽合肥拍摄的引江济淮工程淠河总干渠渡槽。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水是舞者,也是使者

穿过山川,跨过沟壑

迈着轻盈而强劲的步伐

水韵长存,泽被万方

这是2024年6月7日在安徽合肥拍摄的引江济准工程蜀山枢纽工程的泵站大楼。新华社记者 刘天宇 摄

一条交通线路

不仅仅是“一条线”

更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打造供应链、完善利益链

连线成网、结点为枢

山海不再相隔

洲洋彼此相连

中国与世界

世界与中国

互嵌更深、循环更畅

统筹:樊华

文案:王若辰、刘力航、刘天宇

翟濯、金剑

摄影/视频:刘力航、刘天宇

海报:马骁驹、康薇

新华社摄影部、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网、新媒体中心

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