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嘉宾阵容】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寿州吕氏的两世交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是文学北宋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家苏艺术成就极高,在文坛上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东坡的两三苏加唐柳宗元、寿州世交韩愈和北宋欧阳修、吕氏音乐节嘉宾阵容王安石、北宋曾巩又并称“唐宋八大家”;在诗坛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坛上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又与蔡襄、文学黄庭坚、家苏米芾并称“宋四家”。东坡的两

  苏轼与寿州吕氏的寿州世交两世之交是从吕公著开始的。吕姓在北宋“阀阅之盛,吕氏冠于当世”,北宋共产生9位宰相,文学俗称“吕半朝”,家苏“列卿侍从”更是“难以数计”。这些吕姓宰相中,吕夷简与子吕公弼吕公著是寿州人,吕蒙正是吕夷简叔叔,时人称“三世四相”。另外5位吕余庆吕端兄弟和吕大防、吕惠卿、吕颐浩并非寿州之吕。根据《宋史》有关传记,吕夷简“先世莱州人”,家居改造曾祖父吕梦奇于五代时任户部侍郎,后居洛阳。吕梦奇生子吕龟图和吕龟祥。吕龟图是吕蒙正父亲;吕龟祥是吕夷简爷爷,因“知寿州,子孙遂为寿州人”,当时寿州治所下蔡即今凤台县。

【音乐节嘉宾阵容】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寿州吕氏的两世交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21岁,从四川老家初次入京应试,受到主考官欧阳修和小试官梅尧臣赞赏,一时声名大噪。吕公著比苏轼长19岁,此时已在朝廷任职多年,担任过吏部、崇文院、太常寺的中层官员。这时苏轼与吕公著结识,但吕公著显然将他作为晚辈对待。除了当过宰相的吕公 吕公著外,吕夷简之子还有吕公绰吕公孺,吕公绰之子吕希道也成为苏轼朋友。吕希道比苏轼只长12岁,因此两者之间共同语言要更多,家居风水布局友谊也就更深。

【音乐节嘉宾阵容】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寿州吕氏的两世交

  苏轼中选不久,因母亲病故而回乡守丧,两年后再回东京开封,直至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而出任凤翔府判官。苏轼这次在京两年,其间吕希道由解州(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改知和州(今安徽和县),苏轼特地赋诗《送吕希道知和州》:“去年送君守解梁,今年送君守历阳。年年送人作太守,坐受尘土堆胸肠。君家联翩三将相,富贵未已今方将。凤雏骥子生有种,毛骨往往传诸郎。观君崛郁负奇表,便合剑佩趋明光。胡为小郡屡奔走,征马未解风帆张。我生本自便江海,忍耻未去犹彷徨。无言赠君有长叹,美哉河水空洋洋。”苏轼与吕希道在东京两遇两别,先送解州,再送和州,遇时欢欣,别时惆怅,“无言赠君有长叹”,一片深情尽寓其中。后来吕希道再从和州转知滁州,苏轼闻讯,又作诗《送吕希道少卿知滁州》:“长怪名卿亦坐曹,忽乘五马列旌旄。才多莫厌官无事,郡小不妨名自高。庶子定应牵赋咏,醉翁聊复继游遨。试寻苦战清流下,要识经纶帝业劳。”

【音乐节嘉宾阵容】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寿州吕氏的两世交

  苏轼与吕公著成为相知源于王安石变法。宋英宗治平二年(1165年),苏轼赴京任判登闻鼓院,负责受理吏民诉状。这时吕公著官任龙图阁直学士(包拯也曾任过此职),两者有了更多接触,虽然官阶差距很大,但不影响两人的友情。不久苏轼因父亲苏洵去世回川守孝3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围绕变法引发朝廷党争,新党支持变法,旧党反对新政。吕公著和苏轼属于旧党,两人政见相同,友谊逐渐升华。苏轼还京时,吕公著已外放任颍州(今安徽阜阳市)知州。吕公著虽为旧党,但宋神宗对他很信任,又让他回京拜相。这是苏轼已因旧党原因外任,陆续在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市)、徐州、湖州、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等地任官,这期间两人鲜有交集。

【音乐节嘉宾阵容】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寿州吕氏的两世交

  苏轼在转岗途中多次经过寿州,有《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寿阳岸下》《寿春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等诗为证。苏轼在寿州受到吕氏亲族的热心接待是一定的,但在寿州是否能与吕希道相会也未可知。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改知湖州,这时吕希道正在陪都南京(今河南商丘市)监南都粮院,苏轼倒是专程转南京拜访吕希道。吕希道正在病中,多年未见的挚友重逢,两人分外激动。分别之后,苏轼还挂念吕希道的病情,两次去信表达关切之情。

  吕希道还是位画家,曾作画《松局图》,苏轼专门为其画作题诗《吕希道少卿松局图》。“溪回山石间,苍松立四五。水深不可涉,上有横桥渡。溪外无居人,磐石平可住。纵横远山出,隐见云日莫。下有四老人,对局不回顾。石泉杂风松,入耳如暴雨。不闻人世喧,自得山中趣。何人昔相遇,图画入纨素。尘埃依古壁,永日奉樽俎。隐居畏人知,好事竟相误。我来再三叹,空有飞鸿慕。逝将从之游,不惜烂樵斧。”题诗完全以白描手法,描绘出画幅中幽美的神仙意境。

  再回到苏轼与吕公著。吕公著后来又“徙扬州,加大学士”,数年后宋神宗准备从吕公著或司马光中选择一人回京担任太子师傅。未及实施,宋神宗于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去世,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朝廷改任苏轼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市),赴任途中路过扬州,苏轼与10多年未谋面的吕公著相会,饱受政治打压的契阔相交再次升华。按照宋朝规矩,新皇帝登基,大臣必须上表进谏,建言献策。吕公著与苏轼既是朋友又是长辈,索性就请苏轼代劳,这对苏轼自然是小菜一碟,苏轼严谨写出《代吕申公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其一论“道德”,希望宋哲宗“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其二论“刑政”,希望新皇帝“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高太后反对变法,旧党重新执政,以司马光为相,吕公著为副,全面废止新法,恢复旧政。在吕公著举荐下,苏轼在登州任上仅干5天,即回京担任起居舍人,侍读皇上。一年内连升6级,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官阶从正六品升至正三品,与宰相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苏轼最光鲜的时代,吕公著功不可没。苏轼也是投桃报李,起草诏书是他一项职责,多次代表皇帝为吕公著草写任职、褒奖、庆生之类的诏书敕文,对吕公著不乏溢美之辞:如“耆老大臣,四朝之旧,德隆而望重,任大而忧深”;如“仁以庇民,忠以卫上”;如“卿以全德,式符具瞻。宜与师臣,共为民表”;甚至吕公著生日也是“邦国之华”。这些诏敕都收录在《苏东坡文集》中。

  不但吕公著屡屡受到皇帝(其实是苏轼)的高度评价,连亲属也跟着沾光。其亡妻鲁氏夫人因“所资者深,故志存乎仁;所见者大,故动协于礼。环佩穆然,闺门化之”被誉为“女史之光”;其弟吕公孺因“耆老练达,德宇渊静”,成为朝廷“贤守”,提任与西夏接境的秦州(今甘肃天水市)知州。

  元祐四年(1089年),吕公著在第三次宰相位上逝世。两年后,吕希道病故。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在常州谢世,苏轼与寿州吕氏近40年的两世之交点上休止符。